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尤方明 北京報道
4月24日,人社部召開新聞發布會,通報2023年一季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展情況。針對群眾關心的就業形勢,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陳勇嘉通報稱,一季度就業主要指標運行平穩。具體體現在1至3月,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,同比增加了12萬人;3月份,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.3%,同比下降了0.5個百分點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3月份,16至24歲青年人失業率19.6%,比2月上升1.5個百分點,結構性就業矛盾較為突出。
近期,多次高層會議聚焦就業問題。如4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就業是民生之本。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,在保持穩就業政策總體穩定的同時,有針對性優化調整階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,確保就業大局穩定。要突出穩存量、擴增量、保重點,既有力有效實施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,更大程度調動企業用人積極性,又認真做好高校畢業生、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,進一步穩定政策性崗位規模,多渠道拓寬就業空間。對失業和其他就業困難人員要分類予以幫扶。要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,采取務實管用措施穩定制造業、外貿企業等就業規模,突出就業導向優化高校專業設置,面向市場需求提升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質量。要強化宏觀政策、產業政策等支持,通過擴大有效需求、提振市場信心、穩定企業經營帶動更多就業,推動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。
而在4月18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,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、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,要繼續加大對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幫扶,促進就業持續向好,尤其要盡快加快產業升級步伐,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,人社部已啟動實施“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”,聚焦崗位拓展、服務優化、能力提升、權益維護等方面,推出10項具體行動,以此應對青年就業壓力。
“有條件、有基礎實現全年預期目標”
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,城鎮調查失業率5.5%左右的目標。在陳勇嘉看來,隨著經濟運行整體好轉,就業優先政策落實落細,我們有條件、有基礎實現全年預期目標。
從一季度就業數據來看,1至3月,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,同比增加了12萬人。3月份,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.3%,同比下降了0.5個百分點。
此外,線下招聘需求有所回暖。各地全面鋪開了“春風行動”,累計舉辦招聘活動5.8萬場,發布崗位3800萬個、同比增加12%。
困難群體就業也已得到積極保障。3月末,脫貧人口務工規模3074萬,超過3000萬人的年度目標任務。失業人員再就業、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分別達到118萬人和40萬人,同比分別增加10萬人和2萬人。
但陳勇嘉同時指出,國際環境仍然復雜,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依然較多,一些勞動者在求職就業中還面臨急難愁盼問題,部分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仍在尋找合適的工作,這些都是就業工作努力要解決的實際問題。
陳勇嘉表示,強政策、拓空間、保重點、促匹配,是下一步就業工作的重點。
一是強政策,全力助力企業穩崗擴崗。優化調整階段性穩就業政策,實施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,通過擴大有效需求、提振市場信心、穩定企業經營帶動更多就業。推廣“直補快辦”模式,及時兌現社會保險補貼、吸納就業補貼、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,推動政策盡快落地見效。
二是拓空間,全力支持創業和靈活就業。聚焦勞動者創業需求,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,簡化擔保手續,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。加快零工市場建設,加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,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。
三是保重點,全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。實施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,開展10項具體行動,著力拓展就業渠道、做實做細就業服務、強化困難兜底保障、加強觀念引導。促進脫貧人口等農民工就業,組建勞務協作聯盟,健全跨區域信息共享和勞務輸出機制。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,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。
四是促匹配,全力推動服務擴量提質。推進就業服務體系和信息化建設,優化業務規程,加強系統協同,以信息化引領服務能力提升。接續開展民營企業服務月、百日千萬網絡招聘等“10+N”專項服務活動,保持勞動力市場熱度。
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幫扶
在就業重點群體中,青年人備受關注。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,而北京市的碩博畢業生人數也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。
3月份的青年就業形勢不容樂觀。付凌暉表示,青年失業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應屆大學畢業生開始尋找工作所致。隨著經濟恢復,用工需求擴大,青年失業率會逐步改善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,在25至59歲的就業主體人群當中,高學歷人群失業率最低,意味著隨著大學畢業生逐漸進入勞動力市場,未來這部分群體的失業率也將呈下降趨勢。
面對青年就業壓力,人社部啟動實施了“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”,通過實施就業政策落實行動、公共部門穩崗擴崗行動、創業服務支持行動、“職引未來”系列招聘行動、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行動、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、青年專項技能提升行動、就業見習質量提升行動、就業困難結對幫扶行動、就業權益護航行動等10項行動,千方百計促進青年群體就業創業。
“我們將竭盡全力創造積極條件,助力畢業生到各領域施展才華、建功立業?!标愑录握f。
此外,“三支一扶”計劃也廣受高校及畢業生歡迎。據人社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副司長孫曉麗介紹,“三支一扶”計劃自2006年實施以來,已累計選派5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支教、支農、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服務等,在促進基層事業發展、優化基層人才結構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。2023年將選派3.4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,計劃實施繼續向民族地區、邊疆地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傾斜,在中央財政補助名額上,中西部地區將占到83.5%。
如何進一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?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、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提出三點建議。
首先,應當制定“一加一減”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政策?!耙患印敝傅氖巧罨偃f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,由政府承擔部分用工成本,并為用人單位提供資金補貼、稅費減免等激勵性政策?!耙粶p”指的是逐步減少就業率低、培養能力差的學校、專業。
其次,高校應為畢業生建立知識地圖與能力清單,研究培養標準,構建素質模型。無論學生最后的去向是就業還是升學,學校提供的知識和能力培訓要從崗位需求出發,實現因材施教。
再者,應重視職業指導隊伍建設。中學、高校乃至社會,都需要有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才,避免學生在選擇專業及擇業時出現人力資本投資失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