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駐港記者 尹琛 佛山報道
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率領的考察團,在廣東四城的訪問已接近尾聲。從深圳到東莞、佛山,再到廣州,超百人的考察團在明星科技企業、傳統文化古跡等地留下身影。
此次考察團的一員,香港立法會議員尚海龍(選舉委員會界別),4月22日晚間結束當日行程后,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專訪。
“每一站的考察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”尚海龍表示,此次行程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:科技引領、精選路線,以及文化尋根之旅。
他以在深圳參觀的比亞迪舉例道,“它(這家企業)從電池起家,現在發展出的智能硬件已經家喻戶曉……這是非常有說服力、代表力的案例,即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先進制造業?!?/p>
事實上,廣東向來以先進制造業、數據產業等聞名。
資料顯示,2020年,廣東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2.66萬億元,提升至3.01萬億元;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量超過5萬家,均居全國第一。其中,已形成包括新一代電子信息、先進材料、智能家電等在內的7個產值超萬億元產業集群,5G產業和數字經濟規模全國第一。
香港則在高等教育、基礎科研等方面具有優勢,包括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、兩所位列全球前四十名的頂尖醫學院、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。在尚海龍看來,目前香港的確具有“短暫的”高等教育優勢,但創科產業體系仍有待完善。
香港和廣東同處大灣區,尚海龍認為兩地“未來是一個競合的關系,大家都要力爭上游,合作大于競爭,發揮各自的優勢(進行)互補?!彼硎?,香港需要將一些科研產品服務盡快落地,最便捷的合作對象就是廣東。另一方面,內地城市的創科品牌,也可以在香港上市,借助其在金融方面的優勢。
與此同時,尚海龍也指出,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,需要充分尊重市場的需求、關注企業的主體地位?!拔覀兛吹竭^去香港關注科研,但主要的力量投在了大學、科研院所,現在看起來,它對產業化的助力還有一定滯后?!?/p>
此外,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、聯通也是尚海龍此次訪粵之旅關注的焦點。
以創科領域為例,特區政府資料顯示,2020/21學年,香港本地與STEM(即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數學教育)有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畢業人數達7688人,其中本地學生有超過6500人。在尚海龍看來,目前香港與機械、制造等相關行業的就業容量有限?!拔覀兿M馨盐栈浉郯臑硡^一體化的機遇,在廣東省、澳門找到更多相應的職位;同時也吸引有創業能力的人才,能在香港找到自己(公司)的孵化方向?!?/p>
以下為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與尚海龍的對話實錄:
南財:此次考察到目前為止,您印象比較深刻的行程是什么?
尚海龍:這一次特首李家超先生率領行政和立法(會)的考察團,來到廣東省考察廣深莞佛四個地方,也是我們說廣東省經濟發達前4名的四個城市,我想每一站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這里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總結這次考察的特色。
首先它的特色就在于是科技引領的,其中還包括了硬核科技和數碼科技;第二就是它的線路是精選的;當然在考察軟硬科技企業之余,還有一點就是傳統文化。比如今天在深圳的南頭古城,包括我們現在在佛山的一個核心的嶺南天地文化區。
為什么這次沒有看大學?香港的優勢就在于高等教育,它的幾所大學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知名。而廣東的優勢在于先進制造業和數據產業。這對香港發揮互補性的優勢,實際上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。
僅香港在創科發展的資源稟賦,現在不足以支撐起創科中心的建設,我們必須要看到灣區的優勢,也要看到1+1>2的優勢,將香港所長融入灣區所需,融入國家所需,這樣才能夠推動整個灣區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個高地。
南財:您剛才提到,我們香港有非常好的高等教育,包括這個基礎的科研能力也很強;但是大灣區的其他內地城市在創科中下游比較有優勢,那這些城市怎么樣來進行互補或者加深合作,這方面您有什么具體的建議或者想法?
尚海龍:香港與廣東省在同一個灣區下的合作,我相信是一個競合的關系。目前的情況下,香港的高等教育暫時領先。內地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完善的工業門類,這些方面是內地領先。
我相信未來它是一個競合的關系,競中有合,合中有競,大家都要力爭上游,同時希望合作大于競爭。比如說香港需要盡快將自身的原創科研的產品服務落地,那最簡單的創新(產業)鏈的合作對象就是廣東省。
南財:我們今天考察的“明星企業”,有的是硬科技的,有的是數碼科技,那您覺得香港的企業可以從中吸取什么經驗?
尚海龍:我相信更加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市場,因為市場的需求是真正驅動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;同時也要關注企業的主體地位。因為我們看到過去香港關注科研,但主要的力量投在了大學,投在了科研院所,現在看起來。它對產業化的助力還是有一定的滯后。
香港能夠對接海外,但對內地的市場掌握還是略顯不足,所以我們希望發揮好香港與廣東省9個大灣區城市,特別是4個核心城市的合作,能夠盡快推動香港由0到1的創新,并且向由1到n、由n到無窮發展。
南財:其實這也是恢復通關以來,最大規模的一次官方訪問,您覺得這幾個訪問的城市,和之前印象中的樣子有什么變化?
尚海龍:現在疫情過后,大家迫不及待地都想見一下面。無論是從個人還是經濟主體比如企業,都有一個急迫性,要抓緊時間達到疫情前的經濟水平。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,也是香港和廣東省的最大公約數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,多推動雙方的互動,無論是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,包括民心的相通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南財:比如說其中就有人才的流動,特區政府它是鼓勵香港的青年去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發展;同時也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來香港發展,那您覺得兩地可以怎樣去促進人才的流動?
尚海龍:以創科為例,香港每一年培養的STEM的大學畢業生有約8000名,那在香港目前的狀況下,可能就業的容量有限。
特別是一些像機械、制造相關的專業,很難在香港就業。我們希望把握粵港澳灣區一體化的機遇,能夠在廣東省、在澳門找到相應的職位。同時我們也看到香港銳意進取,發展北部都會區、新田科技城、河套地帶等等,也希望能夠吸引有創業能力的人才,能夠在香港找到自己(公司)的孵化方向。
我們觀點是AB產業為主,就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、 Bio-tech(生物科技),再加上一些新能源以及微電子的產業,這是未來香港著力發展的高附加值(產業)。如果我們的人才有這方面的一些專長,也希望能夠透過高才通、優才計劃等來到香港,推動香港的科創建設與發展。
(實習生張偉澤對此文亦有貢獻)
編委:于曉娜
記者:尹琛
編輯:和佳
監制:朱麗娜
視頻拍攝:甘俊
視頻剪輯:袁思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