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申俊涵 實習生肖寧 北京報道
“時過境遷,只要市場在這,真正穩扎穩打專注前沿技術的賽道,終將脫穎而出。作為產業投資,我們要做的就是催化和等待?!苯?,海爾資本管理合伙人張嘉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,分享了海爾資本的CVC投資之道。
海爾資本管理合伙人張嘉誠
成立于2010年的海爾資本,為海爾金控旗下的產業全生態投資平臺。過去十三年里,伴隨市場周期的起伏與國內CVC力量的逐漸壯大,海爾資本不斷探索著CVC發展的最佳路徑。
在最初發展的五年,海爾資本傾向于服務海爾集團的產業生態。彼時,作為集團對外的觸手,海爾資本挖掘市場上的先進技術和行業龍頭企業,協助集團進行生態完善。2015年起,隨著國內人民幣基金的飛速發展,海爾資本也憑借自身優異投資業績,獲得外部LP認可,成為市場化的基金管理人。
“一方面,我們是相對獨立和市場化的投資機構。集團是基石投資人,也是GP大股東,但我們的LP中也有政府引導基金以及市場化出資機構。另一方面,我們在投資階段、投資方向、投后管理層面會更加聚焦,希望跟集團產業間形成更多的協同?!睆埣握\說。
這種既保證獨立性,又有產業資源加持的模式,成果頗豐。據了解,目前海爾資本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300億人民幣,并聚焦醫療健康、智能科技等領域,投資了包括愛加密、飛馳鎂物、友寶、云從科技等明星企業在內的130余個項目。
在本次專訪中,張嘉誠還談到海爾資本實現財務收益與產業協同平衡的經驗,以及在智能科技、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布局思路。
不同基金承擔不同使命,實現財務收益與產業協同平衡
《21世紀》:海爾資本將自身定位為產業全生態投資共創平臺,具體如何理解這一定位?
張嘉誠:我們做產業全生態投資,能夠做到既有【投資】,又有【產業】,還有【投后賦能】,在LP、集團產業、被投企業間形成有效的全生態投資鏈條。展開來講,就是既能為被投企業帶來財務支持,又能在醫療和硬科技領域為被投企業鏈接產業資源,還能為被投企業進行全方位投后賦能,幫助其提升價值。
《21世紀》:對很多CVC來說,平衡財務收益與產業協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海爾資本是如何做到“既能又能還能”的?
張嘉誠:在我看來,做CVC投資最大的挑戰,就在于財務收益與產業協同之間尋求平衡。這兩方面都很重要,一方面,為LP帶來相應的財務回報,是基金管理人最基本的工作。另一方面,從經驗來看,前些年與集團產業系統做協同和鏈接,對LP來說是“加分項”,那么近年來看,已經成為“必選項”,產業協同所產生的能量和聚變不可估量。
我們以不同基金承擔不同使命的方式來實現平衡。早期基金更多的作為集團產業對外的觸手,投資的財務回報并沒有那么確切;成長期基金所投的項目,則要求既要有財務回報,又要有產業協同;后期基金會更偏向于追求財務回報。
相對于VC投資機構,我們最明顯的優勢在于,我們擁有涵蓋金融和實業在內的大量產業資源,能夠為LP帶來資金以外的多重賦能。
《21世紀》:您能否以海爾資本的具體投資項目為例,談談所投項目如何與海爾產業資源間形成協同?
張嘉誠:我舉一個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案例——愛動超越。前期調研時,我們發現愛動超越在工業車輛這一垂直領域擁有大量技術積累,發展前景巨大,且該公司在目標定位方面與集團戰略、業務有很強的協同性。2019年,我們正式牽手愛動超越,以基金為中心,協同各生態資源方一同打造產業生態。
除去資金支持,我們根據愛動超越發展過程中產業上下游所需資源,并聯集團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及車輛物流相關資源,助力愛動超越相關技術模塊嵌入,獲得更多設備連接和場景數據。通過這種與產業資源方協同共創的方式,進一步助力愛動超越拓展業務空間。
此外,得益于國家的重視和各區域廣泛共識的達成,彼時,區域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也在日益明晰并持續深入。憑借對工業互聯網賽道趨勢及政策風向的洞察與把握,經過大量調研,海爾資本注意到,將工業互聯網作為發展主攻方向之一的青島市城陽區,依托深厚的制造業基礎,其智能化軌道交通、物流等智慧產業正迎來爆發機遇,這與致力通過先進AI技術提升車輛、人員等資產管理效率的愛動超越在產業上具有很強的協同性。
基于此,我們積極促進愛動超越與城陽區交互對接。最終,經過數輪談判,海爾資本驅動城陽區以高新技術增值稅減免、人才引進支持等“政策紅利”對愛動超越項目的落地予以推進,并最終成功。至此,城陽區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集群輪廓初顯,海爾資本以產業、政府、基金良性互動的產業全生態共創模式也得到進一步的驗證,有效促進多方共創、共贏。
投資發力醫療健康、智能科技領域,既不“追高”也不“恐高”
《21世紀》:海爾資本現階段聚焦在醫療健康和智能科技這兩個領域,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,具體關注哪些細分賽道?
張嘉誠:一方面,從外部環境來看,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,醫療健康和智能科技都是備受關注的大賽道,我們作為市場化的投資管理人也會有所聚焦。
另一方面,海爾集團在智能科技、醫療健康領域的產業資源,讓我們更具投資優勢。集團產業在智能家電、工業互聯網、智慧物流、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布局。同時,海爾也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很深的布局,并擁有兩家上市公司。
近年來,我們持續在這兩大領域投資布局。具體來說,在醫療健康領域,我們主要關注中大型的醫療器械、高端體系化的醫療服務,以及醫療領域的新材料和新模式。在智能科技領域,我們主要關注智能制造、半導體、工業互聯網,以及這些前沿技術在細分行業的應用。
《21世紀》:在智能科技領域,海爾資本具體的投資思路是什么,有哪些篩選判斷項目的標準?
張嘉誠:智能科技領域一直是我們所關注的賽道,我們對飛馳鎂物、愛加密等比較前沿、成立較早的公司都進行了投資。
但隨著投資經驗的不斷豐富,以及對行業理解的深入,我們發現智能科技賽道還是非常擁擠的。所以我們選擇聚焦在兩端,一是前沿技術,涉及算法、硬件等方面。二是后端行業應用,在細分行業能用到人工智能和智能科技的相應產品。
在篩選判斷項目時,我們首先關注團隊,從創始人到創業團隊的篩選,這是創業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標準。
第二是賽道研究。我們并不急于出手,而是會對所投資的賽道進行深入調研,綜合評判來篩選合適的項目。我們會對賽道從頭部到第二梯隊相應的項目進行溝通和訪談,最后才會決定是否投資。
第三是投資的時機。很多前沿技術離市場相對較遠,但是一旦它出來后,估值又會比較貴。所以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,這也是我們篩選項目的標準之一。
《21世紀》:這幾年,“投早投小投科技”已經成為各方共識。很多機構在硬科技領域加大布局,導致一些風口項目估值也水漲船高,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?
張嘉誠:一方面,我們從來不追風口。因為風口項目都是有周期的,而且周期會越來越短。
另一方面,我們不懼怕高估值項目。從過去的一些經驗可以看到,有些所謂的一級市場高估值項目,如果它在技術、團隊、市場方面具有價值和潛力,那么真正在退出時還是可以獲得高額回報。比如項目可能在一級市場拿到百億的高估值,在二級市場仍然能夠成長實現千億市值。
所以我們既不追高也不恐高,主要還是看項目價值,以及未來發展是否能夠達到我們的預期。